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丁·海德格(德語: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德國哲學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學後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神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簡介[編輯]

海德格指出西方哲學自從柏拉圖便誤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個別存在的問題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問題。換句話說,海德格相信所有對存在的探討焦點放在個別存在物/實體及其性質。對於海德格來說,一個對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經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礎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實體展現的背後基礎。[1] 但是自從哲學家都忽略了這個更基本理論前期的存在,並且以此推導其他理論,錯把那些理論在各處應用,終於混淆我們對存在及人類存在的理解。為免這些深層誤解,海德格相信哲學的探求應該新方式來進行,重踏哲學歷史足跡,一步一步出發。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起,海德格 開始了對西方哲學史的系統性的闡釋。他從現象學的、解釋學的、存在論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學家的著作,並且試圖將這些著作未被思考過的前提和偏見展示出來。根據海德格的說法, 所有至今的哲學藍圖,都是對世界的 單向度的理解,這種單向度,他認為是所有形上學的標誌。

按照海德格的觀點,這種形上學的 對世界的理解, 在現代「技術」中達到了頂峰。「技術」這個概念,他不僅理解成一種中性的用來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他試圖去展示:通過技術,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

根據他的觀點,由於技術,我們從實用的角度,去看待地球。由於技術的全球性傳播,和毫無節制的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海德格在技術中看到了一種不可抗拒的危險。

他把藝術看成是技術的對立面,並且從三十年代末開始,他根據荷爾德林的詩,領會到了對於單純的技術性的世界關聯方式的替代方式。

海德格曾嘗試引領哲學家脫離形上學知識論的問題而朝向本體論的問題。這就是存在的意義。

海德格影響了很多哲學家;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又譯伽達默爾)、漢斯·尤納斯(Hans Jonas)、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蘇比里(Xavier Zubiri)、卡爾·洛維特(Karl Löwith)、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讓·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尚-呂克·農西(Jean-Luc Nancy)及菲利普·拉古·拉巴特(Philippe Lacoue-Labarthe)都曾研究他的著作。

後來,他因為在1933年5月至1945年5月成為德國納粹黨黨員並且支持納粹主義得到了惡名。[2] 為他辯護的漢娜·阿倫特認為他支持納粹主義只是他個人的「錯誤」。[3] 為海德格辯護的都認為這個「錯誤」大抵上與他的哲學無關。來自他學生的批評,譬如列維納斯[4]卡爾·洛維特[5],則認為海德格支持納粹主義是不道德的並且展露了他思想內的瑕疵。

在1950年後的後期文章中,他更強烈地關注語言問題。語言從歷史中生長出的豐富的關聯,可以避免形上學的單向度。

海德格試圖不把人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是認為,人處於世界的整體聯繫中,他把這種整體聯繫稱為「四維體」。人應該在世界中作為將死的過客居住,並且珍惜它,而不是操控地球。

生平[編輯]

海德格的出生地梅斯基希

梅斯基希的馬丁·海德格之墓

生於巴登-符騰堡州梅斯基希的海德格出身自一個天主教家庭。他的父親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就在梅斯基希小鎮的天主教教堂任職司事。1892年,他的妹妹瑪利亞出世,而他的弟弟則在1894年出生。馬丁·海德格早年就在教會學校讀書。17歲時,他從一個神父那裡借到布倫坦諾的《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存在的多重意義》一書,對存在意義的問題產生興趣。1909年進入佛萊堡大學先學神學二年,後轉入哲學,並同時修讀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1913年在李凱爾特施奈德的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心理主義的判斷學說》,他的講師資格論文題目是《鄧·司各脫關於範疇的學說和意義的理論》。1914年,他獲得了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1914年8月,海德格應徵參軍,但兩個月後因為健康欠佳而退伍。1917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海德格與艾弗里特·佩特蒂結婚,婚後再次入伍,在西線戰場服役。他長期不離開德國並埋首案頭上的工作。

1918年,從戰場回來後,海德格正式成為胡塞爾的高級助教,在胡塞爾的指導下一面學習一面任教。講課的內容大多圍繞亞里士多德的。雖然深受胡塞爾的現象學的薰陶,但他授課的重點卻不完全是胡塞爾式的。1920年11月,佛萊堡大學教職再度空缺,胡塞爾遂向那托普推薦海德格。當時海德格正準備在胡塞爾主編的《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第七卷上發表一部關於亞里士多德的大著作。海德格把一份40頁的手稿列印出兩份。一份寄給了那托普,另一份留給自己。那托普讀過了原稿後,驚嘆他的哲學思想具有驚人的首創力量,便馬上回覆胡塞爾。